财经频道: 京城试点多种停车管理模式居民自治楼下"挖出"150停车位

财经频道
财经新闻 
京城试点多种停车管理模式居民自治楼下"挖出"150停车位
Jan 11th 2019, 00:00, by 莫凡

  原标题:居民自治 楼下"挖出"150停车位

  左安浦园小区停车困难,车辆经常会停里外两层。

  龙潭街道左安浦园社区居委会,居民正在排队登记材料。社区提供

  前门西河沿,实行单向禁停后,道路清静了很多。

  前门西河沿社区,经过居民自治协商,在楼下开辟的停车位。

  新年伊始,东西城及通州区开始试点电子停车;同时,胡同将实行"差异化停车收费"的消息传来。京城停车管理,又迎变局。

  如何有效利用城市有限的空间,又如何利用合理合情的停车成本,引导居民理性停车,一直是老城区的攻坚课题。不同社区、街道,也在寻找着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登记

  有证的很期待 缺证的很无奈

  1月8日早上10点,一推开左安浦园社区居委会的门,眼前就出现了一条长长的队伍。排队的人都是来做路侧停车优惠证登记的居民。

  突如其来的停车新政,激发了市民的极大关注。自周一开始登记以来,居委会已经接待了超过三百名居民。

  居民周先生就住在旁边的左安浦园小区,因为是上班时间,他这次来办登记还特意跟公司请了假。在随手的文件袋里,周先生按照规定带上了身份证、行驶证、驾驶证、户口本和房产证,五个证件的原件和复印件全齐,名字也全都是他本人,属于标准的"五证合一"。

  "这次如果能办下来,真是帮我大忙了。"周先生表示,自己所住的左安浦园小区中,物业管理的车位早就已经被占满,没有车位的他,每次回家只能在小区里乱逛,然后抽空停在其他车辆的外侧:"车位里的车要出来我就得挪车,有时候一晚上得挪三四趟。"

  虽然这种乱停行为不用花钱,但无论是找空停还是挪车都很费精力。周先生表示,他也很希望能办下这个优惠证,以后把车停到正规车位里,即使每月要花钱他也愿意。

  左安浦园社区属东城区龙潭街道管辖,街道工作人员表示,因为办证的数量有限,办理时会优先满足提交五证合一材料的居民。但像周先生这样能提供"五证合一"证件的居民,在所有登记者中只占一半。记者在现场看到,有一些居民就因为证件名字对不上,排队时显得很焦急。

  "我这次带了五个证,行驶证和驾驶证是我的名,但房产证是我老伴的名字,这种情况应该怎么算?"提出疑问的是居民文女士,为了证明和老伴的关系,文女士还特意带来了结婚证,希望能作为证件的"补充说明"。事实上,因为房本和车本名字对不上导致"缺一证"的情况,在居民中很有代表性。居委会主任郝宏婷表示,目前已经收集到了很多类似的问题,在信息收集完毕后会把情况一并提交给街道。

  登记现场有居民表示,他听说现在有白实线和白虚线两种停车位,一个面向路侧临停,一个是面向周边居民,但在左安浦园附近没看到白虚线车位。这次办理居民停车证后,是否会把其中一些实线车位改画成虚线车位?对此,龙潭街道工作人员表示,这次给居民办证并不涉及车位的"实线变虚线",所说的车证也并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证件,而是一种停车优惠的资格。

  "现在居民们还有一个困惑,就是这种登记方式是否能真正反映停车需求。"郝宏婷表示,有居民在小区里已经有了自己的车位,但他也想争取这次路侧停车优惠的资源,一些原来没有车位的居民就会有意见。目前,这种情况还没有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探索

  胡同改单行禁停 破题停车治理

  实际上,通过电子设备、停车位规划,解决社区停车乃至环境治理问题并非新鲜事,在前门西河沿社区,如何最大程度地引导居民停车,试点已有四五年的时间。

  "要是以往,这条路你往东走,两边不定得有多少车呢。"顺着居民陈强手指的方向,前门西河沿的街道一路畅通。住在前门西河沿的居民,大抵还记得西河沿原来的状况——如同许多平房区一样,本就不宽的街道,两旁被机动车占据,行人与车流只能在逼仄的缝隙中穿插。而前门西河沿东临前门大栅栏地区,南接琉璃厂的地理位置,更给其带来了巨大的交通压力。

  2017年初,大栅栏街道和区交通部门经过多次协调决定,把西河沿定位为"城市次干道",并试点"单行禁停"管理措施。

  "以前是随便停,不花钱;现在要改成停到远一点的位置,每个月交钱。换成是你,你也不会乐意对吧。让老百姓能够理解单行禁停的好处,配合工作的开展,是我们首先要做的。"前门西河沿社区党委书记张晨茜回忆,正是居民的深度参与,才能让前门西河沿的停车整治工作推进顺利。

  想要施行禁停,首先要解决的是居民的停车需求。社区首先组织了社区停车需求的摸底,随后,社区与辖区内企业北京坊沟通,将居民的私家车停到了北京坊的地下停车场。至于费用,企业让利一部分,街道补助一部分,居民自己承担一部分,"与现在停车新政的要求类似,可以享受停车的居民,也需要户口、车辆注册地均在前门西河沿。"

  为了让居民理解规范停车的好处,社区两次组织居民去南锣鼓巷参观,学习先进的停车管理经验,每次都有上百居民参与,看到同是胡同景区的南锣,在禁停施行后恢复了往日的通畅,前西居民也开始认同禁停的规则。

  "从宣传到协调停车资源,我们就做了三个多月。"每月230元左右的停车费,也低于周边市场价格,2017年8月,禁停措施正式实施,最后78辆私家车停入地下。

  通过禁停加疏解停车需求至周边商厦、单位的管理方式,也在京城多有试点,如距离前门西河沿不远的东单地区。2018年5月,协和医院附近的煤渣胡同及周边地区进行了禁停等一系列交通整改方案,居民停车疏导至附近的澳门中心、燕莎商厦等,极大地提高了通行效率。

  自治

  一条街三种方案 居民议事参与

  街道两侧的停车问题解决了,前门西河沿周边还有多处居民楼。以往为抢占停车位,居民只能在楼下见缝插针,各出奇招,用自行车占位、私装地锁的屡见不鲜。为解决停车难题,社区引入了居民自行协商的决策机制。

  "我们组织居民成立了车管会、居民议事厅,各个楼里成立了车主群,让大家一起商量,我们这个车到底怎么停。"车位规划、画线的工作,社区可以代劳,但车位分配方案还需要居民认可。社区组织了各楼车主坐下来面谈,从车位的分配,到停车装置的设置,乃至用什么样的地锁、停车桩的高矮,全由居民自行决定。

  事儿聊明白了,居民间也达成了谅解,前西辖区内4栋居民楼下,依靠居民自治模式,又解决了大约150个车位:"与普通停车位不同,居民自治停车位收取的费用较低,主要用于车位的维护和设备更换,怎么花这个钱,还由居民决定。"

  "老城区没有那么多空间,都想要免费停车位不现实,大家都交一点费用,最终方便的是自己。"前西8号楼居民刘先生表示,居民解决停车位在周边几栋楼已逐渐推行数年,大家都能认可类似的方式。不由特定的车主长期占用车位的治理方式,也更为公平。

  张晨茜表示,居民自治的决策模式,还被引入到社区其他事务中,"现在车主群的群主威望都很高,我也加入到每个群中,有什么事儿,咱们社区及时介入、解决。"

  2019年初,前西社区约90个路侧停车位也加入了电子停车的管理模式中,在经过登记后,符合条件的居民,还能享受每小时5毛钱的优惠资格。与此同时,街道工作人员表示,未来还将把社区辖区内仍在人工收费的80余个车位收回,统一通过居民自治的方式进行管理。通过一条街道三种管理方案,将开发出近400个车位,"对于老城区,空间资源稀缺是必然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因地制宜,尽量满足居民的停车需求。"

  本报记者 吴楠 莫凡 文并摄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