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每日精选: 原生家庭理论都是胡说八道吗?

知乎每日精选
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平台,帮助人们便捷地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原生家庭理论都是胡说八道吗?
Dec 26th 2018, 23:01, by 张昕

前两天后台有读者给我发了一篇名为《原生家庭理论都是胡说八道》的文章,表示"求老师反驳"。一看到这么极端的标题,我立马撸胳膊挽袖子准备磨刀霍霍向猪羊了。


认真看完之后,我发现文章里的部分内容粗略一看倒不像标题里那么绝对,乍看之下还挺有理有据的样子;但细看却怎么看怎么觉得不对劲,因为这篇文章对于原生家庭理论及相关研究的解读,是不准确的。


原文大义如下:

1、原生家庭理论,根本就不是正统心理学概念,主流心理学教科书几乎没有提及;

2、你的父母对你人格最大的影响,其实是遗传给你的基因。你的人格大约有40%是遗传的;

3、你人格剩下的60%,是环境影响。但父母如何对待你,对你人格的影响很小;

4、别再相信原生家庭论。你完全有能力摆脱那些负面影响,决定自己的人生。


这篇文章在形式上做得十分正确,有论点,有论据,有参考文献,还有大学副教授审核背书;但内容上却有很大漏洞,不仅论点"原生家庭理论不重要"太过绝对,其论证过程也缺乏逻辑——犯了"错误解读"和"以偏概全"的错误。


一、为什么我认为该文"错误解读"


首先,作者在文中提到,双生子实验发现人格大约有40%由遗传因素决定,剩下的60%由环境决定。而环境则又分为"共享环境(父母、家庭等)"和"非共享环境"(学校、朋友、同事等)。然后作者说,"发展心理学家发现,与共享环境相比,非共享环境对人格特质的影响更大","遗传学的结果显示,共享环境对人格发展影响几乎为0",并因此得出结论"原生家庭对人格方面几乎不会产生影响"。


遗传学上的这个结论我不知道作者如何得出,欢迎遗传学专家来讨论。单就从"发展心理学家发现,非共享环境对人格的影响大于共享环境"这一点来说,我们就无法得出"原生家庭对人格几乎没有影响"的结论。(假设外部环境的影响占35%,原生家庭的影响占25%,前者影响是大于后者,但你能说25%的影响等同于"几乎没有影响"吗?)

我翻阅了该文末尾所附的文献,发现发表在Psychological Bulletin上的元分析(即对很多类似文章的结果总结分析,以得出更靠谱的结论)文章虽然提到了这么个数据——即"遗传占40%,环境占60%"——但该研究并没有表示,在影响人格的60%的环境因素中,有多少比例来自共享环境(原生家庭),有多少比例来自非共享环境(外部环境)。也就是说,至少从这篇文献里,我们无法得出"原生家庭对人格发展几乎没有影响"的结论。


二、为什么我认为该文"以偏概全"


作者说,"原生家庭对'人格'的影响很小"。这里"人格"的概念需要再明确一下——在Psychological Bulletin上的那篇元分析中,人格指的是我们心理学上常说的"大五人格",即开放性、责任心、外向性、宜人性以及神经质。但这只是狭义上的人格定义,也就是说,该实验只是测量了人的五种性格受基因和环境的影响程度而已。而在公众讨论"人格"的时候,说的其实是一个广义的定义,其衡量的维度和分类都要复杂和庞大得多,除了大五人格中所包含的几种性格脾气,"人格"还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风格、亲密关系模式、情感意志、心理特征等等。

作者用"狭义人格"的分析作为论据,论证出的结论却模糊成了"广义人格",并以此推导出原生家庭对人格发展几乎没有影响,是不合理的。

至少在发展心理学领域,我就能举出N个实证研究的结果可以证明,原生家庭对人格的影响真的很重要。

比方说爱恩斯沃斯(Ainsworth)的依恋风格(attachment style)测量,就是原生家庭对儿童人格发展影响的一个直接证据。该理论认为,焦虑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的儿童,长大后的行为问题和性格问题就可能要比安全型依恋的孩子要多。

Ainsworth利用陌生情境实验测量了婴儿和照料者(主要是父母)间的依恋模式,结果发现儿童的依恋风格大约可以分为3种主要模式:


安全型:母亲在身边时,可以不粘着妈妈,开心自由探索,和陌生人正常互动;母亲离开后,感到伤心害怕,焦虑不安;但母亲回来予以安抚后,能很快平静下来。

焦虑回避型:母亲在身边时,会回避或忽略母亲;母亲离开时,不紧张,不忧伤,无所谓;母亲回来后,也没什么明显情绪反应。

焦虑矛盾型:母亲在身边时,就已经很焦虑,时时粘着母亲;母亲离开时,更加苦恼伤心;母亲回来时,会既愤怒又矛盾,一方面寻求亲近,一方面又无法原谅母亲,内心纠结矛盾,很难安抚好。


依恋风格除了可以预测孩子的一系列行为模式之外,甚至还可延续到成年后的人格:


一个人与自己伴侣、亲人间的亲密关系,往往会和幼年时形成的依恋风格高度一致,甚至当你有了孩子后,你和自己的孩子的依恋关系也会和自己儿时一致。

比如幼年时和母亲焦虑回避型的儿童,长大之后和男/女朋友的相处模式可能也是如此——不喜欢经常呆在一起,不喜欢对方过多参与自己的生活,男/女朋友正常的关心、帮助,在她/他看来可能都是令人窒息的负担。


那依恋风格的形成到底是遗传还是养育模式在起作用呢?


2001年,在期刊Child Development上,心理学家O'Connor和Croft用220对平均年龄3岁半的双生子做实验,考察了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环境+非共同环境)对儿童依恋风格的影响。

结果显示1)基因和环境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儿童的依恋风格;2)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依恋风格一致性相当(都在70%左右),可见环境的影响更重要(至少在婴儿阶段如此)。

▲ 红框框里圈出的部分,遗传因素h平方是0.14,没有标星号*:意味着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可见遗传的影响作用没有那么大共享环境Es平方是0.32,非共享环境En平方是0.53,这二者都有标星号*,意味着统计学上的显著


所以由该研究我们可能得出结论,共享环境(原生家庭)的影响虽然不及非共享环境的影响大,但却也是非常显著和重要的影响因素。


还有瑞典的一项针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双生子研究(如下图)则发现,对于男孩来说,原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时,他们的基因会对其攻击行为有较大的解释力;而相反,如果他们的家庭处于较低社会经济地位时,则家庭因素会对其行为的攻击性有更大的解释力。

个体间攻击性的差异到底受哪个因素影响更大,并没有一刀切的答案。而是在基因、性别、家庭情况、种族构成、地区犯罪率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生成。


而且,退一步讲,即便"原生家庭对人格几乎没影响",那也不能推导出"原生家庭对人的生活没有影响",更不能推出"原生家庭理论不重要"——即便原生家庭理论真的不重要,也不能推导出"原生家庭理论都是胡说八道"的结论。


三、我赞同"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可以摆脱"


在《原生家庭理论都是胡说八道》那篇文章里,虽然我觉得论点和论证过程非常有问题,但有一句话我是赞同的:你有能力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决定自己的人生。

糟糕的原生家庭环境一定是道坎,好消息是这道坎并非不可跨越。

我记得有一篇文章的名字大概叫《35岁以后,你就是你自己的原生家庭》。文章内容我没有看,但是这个题目里的论点我是非常认可的。随着一个人的阅历成长、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之后,只要你想,你其实能够逐步摆脱曾经的坏环境的影响。


▲ 美剧《生活大爆炸》截图


我猜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也是因为原生家庭理论如今确实是被滥用和污名化,发展成了"原生家庭让我毁灭""原生家庭创伤不可逆转"的原生家庭宿命论

其实,原生家庭理论最初是经常用于临床咨询中。因为在临床案例中,大量的情况是来访者遭遇了极大的家庭创伤,在这种时候咨询师去与他共情,感知对方的创伤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比如一个抑郁症病人,对自己有一种不合理的过度轻视,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自己是个废人,不如死了算了。这个时候,咨询师难道还要跟着对方说"是是是,你确实是个废物"吗?(就比如我有次去理发,反问Tony老师"你给我吹这发型,要是不天天抹发胶打理,是不是就特别傻哔啊?"他居然舔个脸说"是啊,特别傻哔",这是亏得我没有抑郁症啊。)

咨询师肯定不可能够犯这种错误啊!他们会用认知行为疗法来纠正来访者的错误认知——"其实这个问题不全在你,你的成长环境要负很大的责任,你缺乏积极关注"等等——这就显示出原生家庭论的重要意义了。但注意,这是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而言,因为他们本身已经过度低自尊了,所以我们有必要告诉他们"这不能全怪你"。


对于大多数情况没那么糟糕的人来说,原生家庭宿命论其实只是一种归因偏差——好的事情发生了:我的个人努力;坏的事情发生了:父母教养的错。

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并不存在"凡事都怪自己""不懂原生家庭也负有责任"的情况。按照李松蔚老师的说法,你既然能够开始正视原生家庭的问题,那你的"心理问题"也差不多就治愈了。为什么呢?因为——


"我这么不自信,都是因为我爸妈老diss我。"


"你的意思是,你明明做得挺好的,可是父母还打击你,所以导致你缺乏自信?"


"是啊。"


"那你是认为父母的批评不合理,并且觉得自己做得还不错,是吗?"


"是啊。"


"那你不是挺自信的吗?"


所以说,因为有市场,现在原生家庭理论就这么被滥用了。什么《毁了孩子一生,只因家长说了这句话》《父母一个举动,竟让孩子这样做》《父母有多爱孩子,只看这一点就够了》这一类极端、偏激的论调,既不科学,也不合常理,但对贩卖焦虑给父母、或是帮助子女甩锅而言,却很奏效。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有提到过和孩子开玩笑说要"赏你个嘴巴子",有很多人来骂我,说我恃强凌弱,质问我知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就是这样被毁掉。鹿sama很生气地说,如果能因为一句话就毁掉,只能说明那本身就是一段濒临崩溃的亲子关系。

我可以理解他们,其实是在我的故事里投射自己的创伤体验和愤怒情绪。但有必要说明的是,育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作,绝不可能因为一句话,一个举动,就毁了谁的一生;要毁,一定是长期的、错误的养育模式导致的。


有很多家长朋友经常会跟我倾诉焦虑:"我说了一句什么什么话,会不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啊?"——我这么说吧,首先,孩子没有那么脆弱,也不该去过度保护;其次,能反思自己会不会因为一句话就给孩子留下阴影的家长,一般不会差到哪里去。


四、到底家长怎么做,才是对孩子好?


说了这么多,有人也许会问,那你到底站那一边?

其实,抛开实用性,大谈某个理论完全错误或是完全正确,都是片面的。我还是希望能够从多一些角度去理解这个世界存在的现象。

心理学界有一个理论我深以为然——环境基因匹配度(goodness of fit between gene and environment)。意思是说,个体的行为塑造涉及的因素太多太复杂,各个因素之间还存在互相的影响,所以不能单纯地去判定哪种做法好不好,而是要看你的基因和你的环境到底搭不搭配。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Thomas和Chess就提出,当儿童的特质(基因)与环境的要求/预期相匹配时,儿童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而一旦基因与环境匹配度较差,则儿童的发展则可能会受阻。

就比如说,先天比较有攻击性的孩子是不是一定教不好?母亲的养育方式是心大点好还是敏感点好?

这就没有标准答案。因为,Bakermans-Kranenburg和IJzendoorn在2007年的文章就显示,即使是先天有带有7段以上DRD4基因(该基因段和攻击性有关)的儿童,如果他的母亲属于敏感型的养育者(对孩子的要求能够及时察觉和满足),则DRD4 7+的儿童的攻击性反而还更低。(如下图)

再比如我之前就写过的北大王猛万字长文控诉父母,他父母的有些过于严厉的语言和管教方法是不是错的呢?对于要好且敏感的孩子来说,是错的;对于心大的孩子来说,算个毛线;对于心大还不自律的孩子来说,简直很有必要。

所以你说对孩子教育到底是严格点好还是爱与自由好呢?结论也是:分人。


这其实也就是我们老祖宗早就说过的:因材施教。

比方说,我是一个慢工出细活,并且不太容易被别人评价影响的人,虽然每天后台读者爸爸们如债主上门一般催更,但任你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而鹿sama就是一个很焦虑且深度评价恐惧的人,后台的催更就会让她更有动力来(骂我+挥着鞭子催我)更新。"催更"的环境与我俩的脾性,一个匹配,一个不匹配,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哦。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张昕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